training,corporate training,人際關係-“油神”皮肯斯:我從不莽撞


 

美國石油大亨 皮肯斯

  皮肯斯和他的同盟者有著相同理念,他們都認為石油是稀缺資源,未來會越來越少。這幾乎人人都知道的長遠投資策略,卻被他們異化成瞭緊迫的短期行為。他們通過事件炒作,不斷放大自己的這一理念。他們把油價和墨西哥灣颶風、美國大選等任何扯得上關系的事件都列入瞭自己炒作范疇,最終使得人們相信,能源危機就要來瞭,油價就要漲瞭

  面對世界油價的瘋狂上漲,我們該如何應對?一些極端分子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刺殺皮肯斯”!與金融巨鱷索羅斯引發當年亞洲金融風暴一樣,這位“油神”操控著世界油價的步步攀高,在某種程度上,如今的高油價就是由他“賭”出來的。不管是專制政府,還是民主政權,不管是富庶地區,還是窮鄉僻壤,任何一個國傢、政府、公司、個人,皮肯斯都在一次次地強迫他們不情願地接受自己哄抬起來的高油價。這位自稱世界上最“幸運”的老頭面對一次次“豪賭”卻見怪不怪。1985年他就已經榮登《時代》雜志封面,1988年還差點競選美國總統,他亦讓諸多上市公司CEO聞風喪膽,金錢和聲譽對他來說,已遠無誘惑力,他所做的隻是證明自己的眼光。

  投機即是避險

  自負的人從來不缺乏努力和雄心壯志,從小到大一直表現優異的皮肯斯註定不會安於現狀。在俄克拉荷馬州州立大學地質學系畢業之後,他於1951年作為一個勘探油井的地質學者加入菲利普石油公司,但很快他辭職瞭,想自己單幹。

  1956年,皮肯斯的老板夢終於實現瞭。他向人借瞭2500美元,加上自身積蓄,同另外兩個夥伴合作創辦瞭屬於自己的第一傢公司——石油勘探有限公司,28歲的皮肯斯出任董事長。1959年,皮肯斯將目光投向瞭美國以外的加拿大,他成立瞭埃爾特爾石油燃氣公司,成為最大的股東並再次出任主席。隨後,在證券市場剛興起之時,他就冒著巨大風險把自己旗下的兩傢公司合並上市,這傢新公司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美薩石油。

  敏感、狡猾、大膽、獨斷和細心等性格特征都為皮肯斯規避風險提供瞭有效保證。1959年皮肯斯已涉足加拿大石油市場,但到1979年,在業界普遍看好加拿大市場時,皮肯斯的石油勘探公司卻突然抽身而出。直到不久後加拿大政府宣佈瞭新的石油政策時,人們才恍然大悟,這項新政策對外國石油公司提出瞭嚴苛條件,以限制外國石油公司在加拿大獲高利,而此時皮肯斯已在加拿大狂賺瞭超過6億美元。同樣也是在1979年,皮肯斯見勢不妙立刻從英國北部海域撤資,卷走6500萬美元,從而避開瞭英國新頒石油稅收對外國公司的沖擊,不過其它所有公司幾乎都未覺察。

  皮肯斯很清楚,逃跑絕不是躲避風險的好方法,主動出擊才是最好的自我保護,他的選擇是投機。風險很難規避,但好的投機選擇可以大大降低風險,並獲得巨額收益。上世紀80年代初,皮肯斯先人一步,早早地發現惡意收購其它公司這條新財路。他將犀利的目光瞄準瞭那些經營不善的公司,盡管對方比自身強大許多倍,他也敢於發起挑戰。在他的收購名單裡,包括城市服務公司、高級石油公司、德克薩斯通用美國石油公司和KN能源等大名鼎鼎的石油巨頭。

  人們將他稱作“襲購手”或“綠票訛詐者”,因為他總是有辦法通過買下目標公司的大部分股票威脅收購該公司,並最終迫使目標公司以高於市價的價格回購其囤積的公司股票,這樣即使收購失敗,他也可以獲得暴利。而收購成功取得控制權的公司,他采取強硬手段對其進行改造重組,變成自己的優質資產。這位地地道道的“投機商”和“麻煩制造者”,卻堅稱他隻是善於利用股東權利來對那些經營不善的公司進行施壓。他的幾次大手筆的惡意收購讓許多公司CEO們戰戰兢兢,“皮肯斯先生的電話,請接一線……”這句話幾乎是對CEO們的行刑令。

  雖然皮肯斯冒瞭很大風險進行投機,他在進行數百萬美元的投資時並不是隨心所欲、孤註一擲的,相反,在他巨大的賭註後面是小心翼翼、精打細算的財務分析。這種在大事上的大刀闊斧作風和細節上小心翼翼的論證在他身上得到瞭完美結合,正是這種看似矛盾的動態結合充分體現瞭其經營哲學。


arrow
arrow

    tumei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