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corporate training,人際關係-“或許我更適合諾貝爾和平獎吧”


  2005 年,由於在“博弈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75 歲的以色列教授羅伯特·奧曼與84 歲的美國教授托馬斯·謝林共同獲得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談及獲獎,善談且幽默的奧曼半開玩笑地說道:“或許我更適合諾貝爾和平獎吧。”“要知道,拿諾貝爾和平獎的人一般都是因為他們始終堅守某些崇高的理想;而拿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則都是因為他們創立瞭某些先進的機制。我認為,尤努斯的貢獻是他發明瞭一套先進的小額貸款機制,從這個角度來講,他更適合拿諾貝爾經濟學獎。”

 

  對於以色列教授羅伯特·奧曼(Robert J Aumann) 來說,2005 年10 月10 日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那是秋日裡晴朗的一天,和往常一樣,一大早,他便來到位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理性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yof Rationality) 小小的辦公室上班。中午時分,他突然接到一個從歐洲打來的電話,“請問,這裡是羅伯特·奧曼教授的辦公室嗎?”

  “是的,我就是羅伯特·奧曼。”“教授,這裡是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皇傢科學院,我們打來電話,是關於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

  “哦,請問我有什麼可以幫你?”

  “事實上,我們是想通知您,我們已經決定將本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您和托馬斯·謝林教授……”由於在“博弈論”研究上的突出貢獻,75歲的奧曼與84 歲的美國馬裡蘭州大學教授謝林共同獲得200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哦,好的,謝謝您,我很高興。”奧曼平靜地放下電話後,便徑直走入與辦公室連接的小屋內,反鎖上門,靜靜地呆瞭一會。10 分鐘後,當他從小屋出來,才發現自己快要被祝福的人群湮滅瞭:朋友們從各地打來祝福的電話,全世界的媒體都往他的辦公室打電話詢問采訪事宜,而他的那些大學同事們則紛紛來到辦公室向他表示祝賀。在不得不與這些祝福的人群寒暄一番後,他發覺自己必須快點回傢換上一套西裝,參加立刻舉行的新聞發佈會。

  “天哪,我為什麼要換一套西裝?好吧,既然學校要求我這樣做,我還是換一套吧。”他向來自諾貝爾基金會的記者抱怨道,按照慣例,每年所有的諾貝爾獎得主都會在第一時間接受諾貝爾基金會的簡短電話采訪。

  “那真是有趣而混亂的一天,要知道,當皇傢科學院的人打電話給我時,我還以為他們隻不過是希望我能給當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做一些建議呢。”眼前這個須發皆白的博弈論大師,一邊小口啜著以色列咖啡,一邊笑呵呵地評價道。

  “出名是件好事”

  5 月6 日,上海世博會以色列館舉行館日活動,以色列組織瞭包括經濟部長、環境部長在內的高規格代表團訪問上海,身為以色列最傑出的學者,羅伯特·奧曼教授作為代表團重要成員到訪世博。

  采訪奧曼教授是一件既困難又容易的事情。一方面,這位已80 歲高齡的諾獎獲得者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經濟學傢和數學傢,他身兼數個頂尖學術機構的重要頭銜(包括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以色列科學與社會院院士、英國社科院院士、國際計量經濟學院會士等),走到哪裡都被人包圍,原本預定好的專訪被數度打斷;另一方面,他親切隨和,善談且幽默,當他眉飛色舞地引經據典時,往往會逗得身邊的工作人員哈哈大笑;講到興之所至,他索性將數度催促的工作人員鎖在門外。采訪結束,他堅持與在場所有人一一合影留念。

  奧曼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同事、以色列數學傢和經濟學傢瑟久·哈特(Sergiu Hart) 評價奧曼是個顧傢的男人,對人體貼且興趣廣泛,“他不是那種將自己封閉在象牙塔裡的理論學者,他對於真實生活的現象和問題都感興趣。對於羅伯特·奧曼教授來說,他對於滑冰、爬山和親自下廚的喜歡程度絲毫不亞於解決一個復雜的經濟學問題或者證明一個深奧的定理。”

  滑雪是奧曼最喜歡的運動項目,2004 年末,哈特曾客串過一回記者,對奧曼進行瞭一次長達三天的采訪。在那次采訪中,奧曼對同事坦承瞭他們全傢對於滑雪的熱衷,“隻要一有空,我們全傢就會跑到內華達州的群山中去遊泳、滑雪,那裡的景色真美,要不是實在與相對論扯不上關系,我都想將那裡的景色收入到我的研究論文中去。”

  大約一年後,當瑞典皇傢科學院通知奧曼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後,有人曾問他怎麼慶祝,“我要去好好地滑一場雪。”他想也不想便回答道。

  作為2005 年度的諾貝爾經學獎獲得者之一,奧曼與謝林分享瞭當年高達130 萬美元的獎金。那年,除瞭滑雪,他還自掏腰包請整個傢族的人去瑞典觀禮,“這可花瞭我一大筆錢!”他笑稱,事實上,每年諾獎獲得者可拿到的獎金並不如外界想象的多。

  與多數諾獎獲得者一樣,自2005年獲獎後,奧曼發現自己的名字比以前更受關註,“如果不是因為那個獎項,我怎麼會被邀請來參加今天的活動(世博以色列館日)?你們又為什麼要采訪我?”他這樣反問記者。不過,這個本性溫和並不乏幽默的學者似乎非常享受在鎂光燈下的生活,“出名並沒有什麼不好,諾貝爾獎是發生在我生命裡最好的事情瞭。”這個因研究“博弈論”而獲獎的經濟學傢對於名利的看法也頗有幾分“博弈”的味道,他以自己在1990 年代訪問印度時看到的一則有趣廣告向我們解釋名氣對於科學傢的意義所在:“一個不做廣告的好產品,就好像黑暗中身邊躺著的一個美女。”


arrow
arrow

    tumei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