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corporate training,人際關係-商者無域李嘉誠:做個正當商人不容易


 

1978年北京天安門的國慶典禮,迎來瞭一位特別的客人:他戴著標志性的黑框眼睛,穿著不甚合襯的中山裝,站在眾多同樣穿著中山裝的中央領導人之間,與鄧小平合照時表現得小心翼翼(這還是他第一次見到鄧小平)。在闊別故土近40年後,經歷瞭一場又一場變革的中國內地,在這位客人眼中,也許如當晚盛大的焰火表演般奇異。

這是30年前的改革開放轉捩點上,時年49歲、未來將成為亞洲首富的李嘉誠,對於龐大內地的直接感知。彼時將忙於與尚屬英資的九龍倉、置地在香港進行激烈競爭的李嘉誠,未必意識到,在6年後,他將陸續敲開內地封閉的零售業、地產業以及港口市場的大門。隨著內地投資比重攀上長江實業(0001.HK,下稱“長實”)與和記黃埔(0013.HK,下稱“和黃”)全球投資組合的第二把交椅,李嘉誠打造的商業傳奇,還書寫瞭中國政府與港資共同創造的一部市場改革史。

“開拓自己的市場”

將時間拉近至2006年4月,長江商學院組織瞭馬雲、牛根生、傅成玉等一批名字響亮的CEO拜訪李嘉誠,後者對這些企業傢的寄言簡單而有力:“你的市場必須要靠自己建立起來。”

李嘉誠本人一直是這條建議的踐行者。當他攜百佳和屈臣氏進入中國內地的零售市場時,這還是一片對港商乃至外資完全空白的市場。首先是在1984年,百佳在內地的第一傢門店於深圳蛇口開業,成為首傢登陸中國內地的外資零售商。然後到1989年4月,和黃旗下的屈臣氏在北京開設瞭內地第一傢店。作為最早進駐內地的超市和個人護理品連鎖,百佳與屈臣氏其實並非最強勢的外資零售連鎖企業。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數據,截至2004年,屈臣氏集團在全球零售業中排名為第94位,與沃爾瑪、傢樂福等巨鱷相比,亦顯然不在同一個量級。

但港資身份以及低調保守的經營風格,在對迅速開放零售業市場心懷疑慮的內地政府看來,卻是進行市場準入試驗的上選。百佳的進入,比傢樂福在華第一傢門店早瞭11年,甚至比紅色資本背景的華潤進入內地也早瞭7年。因此,百佳和屈臣氏分別打入內地,不單首次引入“超市”、“連鎖店”、“個人護理”這些新名詞,也成為外資摸索中國零售市場的急先鋒。

這僅僅是百佳、屈臣氏與中國零售業開放共同邁出的第一步。到1992年,中國開始進行零售業對外開放試點,隻限於京、滬、津、穗等六個城市和深圳、廈門、汕頭、珠海、海南五個特區,每個地點允許試辦一到兩傢合資零售商業企業,但批發業仍禁止外資進入。同年,中日合資的浦東第一八佰伴商場投入運營,零售業開放的大門,又被推開瞭數公分。

到2000年,中國政府發佈《外商投資商業試點辦法》,將開放地域由原來的11個城市擴大到所有的省會城市、自治區首府和中心城市,經濟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二傢試點企業;外資可以辦單店,也可以辦連鎖店;在京、滬、津、蓉開始允許批發業合資、合作試點;外商投資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動。從1995年到2000年,外資零售企業在華銷售額平均增長高達43%,世界50傢最大的零售業企業已有七成進入內地。接下來的亦無需多言——零售業開放的大勢在中國加入WTO後,越發不可逆轉。擔當“掘井人”的李嘉誠,讓眾多的外資零售商嘗到瞭中國市場的活水。


arrow
arrow

    tumei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