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日社論表示:臺灣金馬獎50週年頒獎典禮結束後,導演李安在一場演講中提到“臺灣是個好地方,尤其人很好,很有活力。”另一方面,蓋洛普的一個民調顯示,亞洲對自己前途感號角最悲觀的是臺灣人,受訪者中,有26%的臺灣人認為他們今後5年的生活要比目前的糟糕。臺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各方評論簡直讓人如同“洗三溫暖”。

  1968年社會心理學家李奧納多(Leonard Bickman)等人作了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們在街角安排了一個人一直往天空上看,其實當時天空什麼都沒有,但這個人直視天空大概看了有1分鐘之久,之後,就有一些路人停下來,也往天空上看,看看天上到底有什麼;第2天,他們又安排了5個人看天空,停下來往天空上看的路人竟然暴增了4倍;後來安排15個人一起看天空,近一半的路人都停下來看;最後再增加“看天空小組”的人數,結果,超過8成的路人都會停下來看天空。這種現象叫做“資訊瀑布”或“資訊串流”(information cascade),意思是做某件事/決定的人數超過一定人數之後,人們往往就會停止依賴自己的知識,轉而模倣其他人的行為,於是群體就會做出錯誤的決策。

  在臺灣,更貼切的説法可能是“土石流社會”,也就是説,一旦發生什麼事,整個社會總是一哄而上,個個義憤填膺、人人拳打腳踢。土石流狂奔而下,轟轟然把什麼都給淹掉、蓋掉、埋掉了;在土石流之下,真相是什麼,不重要;土石流之上,成因是什麼,也不重要,大家要的就只是讓激情在當下狂瀉奔出。不一會兒功夫,熱鬧淡了,大家就像沒事人一樣,散得一乾二淨。

  最近的例子是,喧騰一時的臺灣陸軍下士洪仲丘疑在軍中遭虐死案,日前有了新的發展。法醫石臺平出庭作證時説,他認為洪仲丘的死亡並不是“操練過當”所致,問題在於洪個人;此外,在洪案中幾乎被“妖魔化”的被告上士范佐憲,經桃園地院調查,發現范佐憲其實還滿窮的。

  然而,洪案的這些新進展似乎並沒有引起社會太大的關心。當初此案如同山洪爆發、洶湧全臺,一時間,整個社會撻伐不斷、流彈狂射。然而,如果大家真的那麼關心洪仲丘這個案子,或者,真的那麼關心軍中人權的問題,為什麼會對這些新的事證充耳不聞呢?

  時間往前推一點。2012年初,藝人川島茉樹代(Makiyo)與日本籍男性友人友寄隆輝毆打計程車司機,此案鬧得轟轟烈烈、連月不休,臺灣社會仿佛陷入了狂熱,Makiyo成了社會公敵。然後呢?對不起,這件事沒有什麼然後不然後的。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2011年,臺灣發生塑化劑事件,一時間恐懼四起,被認為是臺灣30年來最嚴重的食品摻毒事件。經消基會提出團體訴訟、向多家廠商提出損害賠償後,近日,法院對18家廠商提出共判賠120多萬元(新台幣,下同),其中,最低的賠償金額只有9元。

  塑化劑事件還沒有結束,假油風暴突襲。這就是臺灣:永遠都有紛紛擾擾的事件可以吵鬧得不可開交;然而,臺灣的集體記憶力就如同蜉蝣般短暫,吵得再兇、鬧得再大,回頭就忘了。忘了,就再找一件刺激的事,大夥從頭吵起。

  這樣的社會很難看到問題的本質,更難累積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急就章、衝動而缺乏遠見。甚至於,臺灣常常把集體的情緒激昂美化為“民氣可用”,在這樣的氛圍下,民眾草木皆兵、政策亂槍打鳥、“立法”治標而不治本。群眾自以為正義,政治人物忙不迭地討好人民,大家唏哩呼嚕、一陣忙亂,都覺得對問題已盡力有所交代了,殊不知到頭來,其結果只是虛應故事,大家不但白忙一場,更糟糕的是,因為一時的盲目,往往反而帶來更難解決的後遺症。

  總的來説,臺灣並非有一些人與事特別好,又另一些人與事特別不好,而是習焉不察的集體“自我耗損”傾向,不斷磨損著臺灣人的志氣與能量;於是,大多數的人只能在各種矛盾中,匍匐著尋找前進的力量。我們期待臺灣在一次又一次土石流混亂中,能歸納出社會集體智慧,帶領臺灣走出困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mei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