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反服貿”的學生佔據“立法院”議場已進入第15天,而此前則已出現“反反服貿”群眾,形成“反反服貿”與“反服貿”對嗆之局,臺灣《中華日報》1日社論指出,這證明學生霸佔議場之舉逐漸激起社會沉默多數反彈,更顯示“太陽花學運”的訴求不能代表臺灣全民的心聲。

  社論説,事實上,從最近幾家民調看來,多數人贊同服貿協議應該嚴格審查,但對學生攻佔“立法院”與“行政院”,社會意見相當分歧。

  數據顯示,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已使“反服貿”成為熱門話題,對於若干不明就裏的民眾確實可能産生“洗腦”作用,但多數臺灣人民心中畢竟還是有一把尺,對於學生的訴求縱然給予同情,但對過分偏激的行動還是不能認同。這些人或許沒有積極表態,但也不想看到社會繼續動亂下去。

  令人擔心的是,走上凱道的群眾必然會使“反服貿”學生更加以為自己的主張獲得支援,足以代表全民,今後立場自然可能更加強硬。這種“自我陶醉”的解讀,本質上是從“少數霸權”的思維出發,其實是以民主之名遂其反民主之實。

  多元社會固然有多數與少數之分,卻沒有任何個體能夠代表整體;同樣的,目前臺灣也沒有任何團體可以宣稱代表全民的意志。“反服貿”學生一再呼籲臺當局要傾聽人民的聲音,難道他們所謂的聲音可以統括臺灣所有人嗎?難道他們不應該聽聽沉默的大多數人的聲音嗎?難道所有人都必須接受他們提出的所有主張才叫民主嗎?

  社評説,佔據“立法院”的學生、聚集凱道的群眾絕不能代表臺灣全體人民。隨著學運邊際效用逐漸遞減,多數人“沉默的螺旋”逐漸加強,學運訴求正當與否、作為合法與否必將被多數人“看透透”。

  與此同時,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4月1日發表社評文章説,學生代表因自認站在對的一方,不斷提高訴求的價碼,繼續以違法佔領“立法院”的方式,逼迫臺當局完全接受其訴求。呼籲學生應該選擇站在歷史對的一方,以免全民受苦。

  臺灣抗議學生代表最早提出來是訴求是逐條審議服貿協議,在凱道遊行前又提出4項訴求,為“退回服貿協議”、“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先立法再審查”、“召開公民憲政會議”。即使學生不斷加碼提出新的訴求,馬當局除不贊成退回服貿協議外,對於其他3頊訴求都已經有所讓步。

  尤其是原本馬當局與“立法院”國民黨團不認為有制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必要性,也認為服貿協議應由“院會”來審查,然而為了讓學運和平落幕,願意放棄原有的堅持。不過這樣的讓步,似乎仍無法滿足學生所提出來的訴求,因為學生代表認為他們是站在對的一方,故堅持4項訴求都完全被滿足後,才能撤出“立法院”。只是長期佔據“立法院”、癱瘓議事真的是站在歷史對的一方嗎?

  有遊行反服貿,所反映的民意當然不該被忽視,只是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明白服貿的缺點而上街呢?恐怕大多數民眾,當然包含學生是收到錯誤訊息,以及莫名“恐共症”的影響。如果開放是臺灣經濟發展必走之路,而眾多民眾選擇站在錯的一方,10幾20年後的苦果,終將由全民共同來承擔。

  對此,願讓這場運動光榮退場的學生及民眾,應該選擇站在歷史對的一方,以免全民受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umeir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